所謂太陽之塔
所謂太陽之塔
太陽之塔由藝術家岡本太郎設計,是1970年舉辦的日本萬國博覽會象徵區的主題館,與母之塔、青春之塔、大屋頂(長(南北)292公尺、寬(東西)108公尺、高約40公尺)同時建造。
外觀(關於四張臉)
黃金之臉、太陽之臉、黑太陽
「太陽之塔」有三張臉孔,塔的頂部是金光閃耀象徵未來的「黃金之臉」、正面的「太陽之臉」象徵現在、背面的「黑太陽」象徵過去。
其結構為鋼骨架、鋼筋混凝土建造,為了輕量化一部分使用噴塗的混凝土。此外,內部是空心的,在博覽會當時發揮了連接地下展覽和空中展覽的動線作用,而且它是展示生命進化過程的展覽空間,但是在博覽會閉幕後大約將近50年沒有對外公開。
「太陽之塔」是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所產生的萬物能量象徵,同時展示了生命的中心、祭典的中心,在博覽會舉辦期間,賦予入場者(約6,400萬人)許多感動。
關於第四張臉
「太陽之塔」有三張臉孔,頂部的「黃金之臉」、正面的「太陽之臉」、背面的「黑太陽」,但在博覽會當時主題館的地下展覽中,還展出了所謂「地底之太陽」的臉孔。
據稱「地底之太陽」是一個巨大的展覽物,高約3公尺、全長約11公尺,但在博覽會結束後的拆除工作後將近50年,現在依然下落不明。
主題館和太陽之塔
主題館
主題館為地上、地下和空中的3層展覽空間,是最表達博覽會主題「人類的進步與調和」的場所。主題館的中心「太陽之塔」作為博覽會全會場的象徵,表達了人類的尊嚴和無限的進步與發展,高約70公尺貫穿大屋頂聳立並向左右張開雙臂迎接光臨會場的人們。
調和的廣場
在成為其地下部門的「調和的廣場」之地下部分,以「生命的奧秘」為主體,表達了在進步與調和的根源中混沌的原始體驗;在地上部門,以「現代的能源」為主題表達了人類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及其美妙和尊嚴;在大屋頂的空中部門,以「未來的空間」為主題,表達了人類尊重的未來城市之風貌。
參觀者從地下展覽通過太陽之塔內部和通往大屋頂的空中展覽之路線進行觀賞。
生命之樹
在太陽之塔內部的展覽空間,有一棵由鋼鐵製造的高約41公尺的「生命之樹」,樹幹和樹枝上安裝了292個大小各式各樣的生物模型群,表達了從變形蟲等原生生物到爬蟲類、恐龍、乃至人類之生命進化過程。
博覽會結束後,地下的展覽空間被填埋,從1977年到1978年度(昭和52年到53年)巨大的大屋頂被拆除,但即使在經過了將近50年後的今天,太陽之塔作為萬博紀念公園的象徵仍然被保留著。
太陽之塔的結構、材質、規模
從基底部到手臂下端 | 鋼筋混凝土結構 |
---|---|
從手臂下端到手臂上端 | 鋼骨架、鋼筋混凝土結構 |
從手臂上端到頂部和兩臂 | 鋼骨架+噴塗混凝土 |
高度 | 約70公尺 |
基底部(根部)直徑 | 約20公尺 |
手臂長度(一側) | 約25公尺 |
黃金之臉 (頂部,直徑約10.6公尺) |
在不銹鋼板上貼上特殊聚乙烯薄膜(金色) ※眼球直徑:約2公尺 |
太陽之臉 (胴體中央部分,直徑約12公尺) |
基材:FRP(玻璃纖維增強塑膠) 表面:聚氨酯泡沫、噴塗混凝土、樹脂塗飾 |
黑太陽 (背面,直徑約8公尺) |
黑色陶器(信樂燒)貼瓷磚 |
閃電圖案 | 基材:聚乙烯完成 正面的「紅色閃電」和背面的「綠色日冕」以玻璃馬賽克瓷磚(意大利產)完成 |
總工程費(當時) | 約6億3千萬日圓 (整個主題館約25億9千萬日圓) |
施工期 | 自1969年(昭和44年)1月至1970年(昭和45年)3月為止約1年2個月 (整個主題館自1968年(昭和43年)9月起約1年半) |